查看原文
其他

中石化有23位院士!你知道他们都是谁吗?

中国石化 2020-08-29


2018年5月28日至6月3日,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两院院士代表着国家科技的最高水准,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


全国1300多位两院院士出席了大会,其中就有来自我们石油石化系统的数十位院士。今天带大家认识一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23位院士,一起来了解他们为我们石油石化行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陈俊武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工程专家。

1927年3月生,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炼油工程设计和技术开发工作。20世纪60年代设计成功我国第一套流态化催化裂化工业装置。80年代指导设计成功我国第一套同轴式催化裂化工业装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后对催化裂化工程技术持续改进,取得良好成果。曾主编《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


徐承恩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炼油工艺设计专家。

1927年1月生,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先后参加设计和主持审核过国内燕山石化公司炼油厂、福建炼油厂等六个大型炼厂和二个援外炼油厂的工程设计工作,取得了良好业绩;参加过原石油部和中国石化总公司组织的多次炼油工艺技术攻关工作,在尿素脱蜡、分子筛脱蜡、常压渣油催化裂化、甲基叔丁基醚合成以及炼油厂的节能技术改造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9年被国家建设部授予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1990年被中国石化总公司评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


李大东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炼制催化剂及工艺方面的专家。

1938年2月生,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导研发加氢精制催化剂(RN-1型),1989年获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生产清洁燃料加氢精制催化剂的研制开发及工业应用”200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压加氢改质技术等2项成果获得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0年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RN-1加氢催化剂已在国内外52套工业装置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家族技术也发展到了12个系列超过100个品种,广泛应用于国内外400多套工业装置以改善各种油品质量和提高重油转化效率。

与合作者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20件,授权海外发明专利67件。发表论文165篇,出版专著1部。作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5名。兼任北京大学教授。


顾心怿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矿业机械专家。

1937年1月生,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明了能进入到极浅海、潮间带去钻探石油的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发明了适合开采深部油层和稠油的链条抽油机;发明了因能蓄存能量而节能显著的蓄能石油修井机;研制出我国第一艘坐底式石油钻井船;早年还曾创制出为胜利油田的发现井取出油砂岩心的大直径取心工具。

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中国专利金奖两次及199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以上奖励中均为首位发明人。1999年获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2005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是全国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汪燮卿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机化工专家。

1933年2月生,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指导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氧化新材料空心钛硅分子筛。该钛硅分子筛为世界独特的空心分子筛,无须成型可直接用于氧化反应,为低排放、低能耗的工业制造技术。他还指导了含酸原油直接催化裂化工艺(RACC)、重油裂化与焦炭原位气化(RGCT)、移动床甲醇制丙烯(MMTP)、吸附强化水蒸汽重整制氢(ReSER)工艺等技术的开发。

曾经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各1项,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等多项奖励。发表论文19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国内专利授权252件,国外专利授权55件。培养硕士、博士生和博士后60余人。


毛炳权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分子化工专家。

1933年11月生,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烯烃聚合工艺和聚合催化剂的研究。参加研制成功中小型间歇液相本体法聚丙烯装置,并得到广泛推广;研制成功聚烯烃N型高效催化剂及聚合工艺,取代进口催化剂,以1800万美元将催化剂专利转让给美国Phillips石油公司并在Engelhard催化剂公司生产,催化剂在世界范围内出售,经济效益显著。

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以炼厂气为原料的千吨级聚丙烯技术”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聚烯烃N型高效催化剂及聚合工艺研究”获1993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聚丙烯新型高效球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2003年又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004年获2004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关兴亚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

1932年2月生,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开发出MB-82、MB-86、MB-98和SAC-2000催化剂、流化床反应器、丙烯腈产品分离和乙腈回收等新工艺。先后建成了国产化4万吨/年示范装置和年产13万吨丙烯腈生产厂。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国产化并进入国际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

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包括MB-82型催化剂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MB-86催化剂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取得国内外专利40多项。


侯芙生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

1923年11月生,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炼油、石油化工及化纤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和生产工艺的研究。多次负责编制炼油、石化生产和科技发展规划;研究以石油为原料的炼油、化工、化纤行业的联合,实行油、化、纤一体化;指导渣油催化裂化和乙烯等炼油、石油化工重大科技攻关;改革润滑油传统生产工艺;指导节能技术改造,大幅度降低能耗;解决重大工程项目如中国石化高桥石化公司的重油催化、扬子石化的加氢裂化、齐鲁石化的氯碱以及抚顺石化的腈纶、巴陵石化的己内酰胺等装置运行中的技术难题。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专著4本。


袁晴棠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

1938年5月生,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致力于乙烯裂解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参与国内第一套30万吨/年大型乙烯生产装置(燕山)的设计和建设;主持开发裂解炉、复杂塔的计算方法和流程模拟程序,完成了30万吨/年乙烯装置复用设计;主持开发成功CBL型新型裂解炉技术,CBL-Ⅰ、Ⅱ、Ⅲ、Ⅳ型裂解炉分别在齐鲁、吉化、辽化、抚顺和燕山石化公司工业应用,使自主开发的单台裂解炉能力达到6万吨/年;主持与国外公司合作开发大型裂解炉技术(单台能力10万吨/年),已投产和正在建设的大型裂解炉达30台,为发展我国乙烯技术做出了贡献;主持完成了2020年我国石化工业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炼油化工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主持中国石化企业技术咨询及重大石化投资项目的评估;组织制定并实施原中国石化总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发展规划,组织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十条龙”重大科技攻关,为完成“七五”、“八五”、“九五”及“十五”重大科技开发任务,转化、推广科技成果,推进石化工艺技术和设备、催化剂国产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进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何鸣元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炼油化工新催化材料和反应化学专家。

1940年2月生,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致力于将科学认识与技术应用相结合,在炼油化工催化材料领域形成创新和发明。申请中国专利96项,已授权45项,其中部分获取国外专利。发明了一系列沸石合成与改性的新方法并开发出多种炼油催化剂,为解决我国重油裂化、提高催化裂化汽油辛烷值、新标准汽油生产等技术难题作出了贡献。其中ZRP系列分子筛于1995年被国家科委评为我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曾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中国石化总公司发明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杨启业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炼油工艺专家。

1932年1月生,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炼油设计工作。先后设计、审核了102套催化裂化装置,经济效益显著;参加了提升管催化裂化、大庆常压渣油和减压渣油催化裂化、催化裂解等攻关工作;在催化裂化装置上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我国催化裂化技术的提高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获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胡永康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炼制专家。

1940年2月生,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石油炼制加氢裂化催化剂和加氢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转化工作,曾担任国家“六五”、“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研制成功两类加氢裂化催化剂,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同类催化剂先进水平, “八五”“九五”期间,指导并参与多项国家和中石化总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发了系列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工艺技术,并成功推广应用于多套工业装置,经济效益显著。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996年),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1985年、1994年、1995年、1999年),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8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累计培养出博士研究生10名。


曹湘洪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

1945年6月生,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长期从事石油化工企业技术开发与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过三十多项石油化工装置的重大技术改造和重大技术攻关。参加顺丁橡胶技术攻关,开发出了顺丁聚合装置长周期运行和稳定产品质量的核心技术;负责、参加并完成了我国第一套溶聚丁苯橡胶装置的工业化;组织、参加并完成了我国第一套丁基橡胶的工业化;指导了稀土顺丁胶和稀土异戊胶的工业技术开发;推动了我国合成橡胶工业的发展。提出和决策采用未经工业验证的新技术,组织乙烯、裂解汽油加氢、异丙苯、乙二醇等石油化工装置的技术改造;提出、组织、参加并完成了低压聚乙烯装置工艺与关键设备、高压聚乙烯装置超高压反应器、合成树脂大型挤压造粒机等的国产化;开拓了我国石化工业内涵发展及工艺技术、重大装备国产化之路。提出、组织并参加减压渣油催化裂化、多产乙烯原料的蜡油中压加氢裂化等炼油新技术开发;主持并参与完成了我国国二、国三、国四、国五、国六汽柴油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推进了我国炼油技术进步。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三等奖二项。


蒋士成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纤工程技术专家。

1934年9月生,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化工、化纤工程设计及技术开发、技术管理工作。作为主要设计总负责人,规划了我国最大的化纤基地-仪征化纤工程,全面负责设计、施工、安装、生产等方面的技术管理工作,为仪化一、二、三、四期工程的建成投产和生产、技术管理、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国产化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主持聚酯八单元30%增容技术改造,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大容量聚酯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开创了聚酯装置建设国产化的道路。主持仪化公司贯标工作,推动仪化公司质量及技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曾获建设部设计金奖和特奖各1项,中国纺织总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石化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舒兴田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化工专家。

1940年4月生,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分子筛炼油催化剂的开发和工业应用研究,研制出含磷和稀土、兼有二次孔的五元环结构的高硅ZRP分子筛;采用沉积硅和稀土氧化物与Y型分子筛之间水热反应的独特改性方法制成的SRNY分子筛;研制成功新一代超稳Y分子筛--SRY分子筛;研制出采用模板剂在固体表面浓集并与分段晶化结合的b分子筛,开发出用重排和原位粘结技术制备的HTS分子筛和催化剂。分子筛都已工业化生产并在催化裂化、加氢、乙苯合成、环己酮氨氧化制肟等反应中得到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CHZ (SRNY) 裂化催化剂”获1995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ZRP-1分子筛的开发”获1995年中国石化总公司发明一等奖,“HTS分子筛”获2004年中国石化总公司发明一等奖, “HTS分子筛催化剂”获2009年中国石化总公司发明一等奖等奖项。


王基铭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炼油、石油化工及工程管理专家。

1942年6月生,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中国石油石化行业拥有四十多年管理工作的丰富经验。在长期的石化工程建设实践中,王基铭院士提出了适合我国炼油化工工程建设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及管理摸式。不断推进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率先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应用到世界级石油化工工程。王基铭院士还推进了中外合作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型裂解炉和分离技术,组织了大型关键设备国产化攻关,实现了国产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和乙烯压缩机、加氢反应器等重大石化装备的首次工业应用,开创了国内成套术进入当代世界级大型石化工程的先河。


康玉柱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质专家。

1936年3月生,200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塔里木油田主持实现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田首次重大突破,成为我国油气勘探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拉开了塔里木盆地找油大会战的序幕;“八五”和“九五”期间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克关项目和地矿部5个科研项目,全面系统研究评价了塔里木等盆地油气资源、油气成藏特征;1992年首次建立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地质力学找油理论及初步形成了中国西北地区叠加盆地成油特征等;在塔里木盆地主持发现10个油气田和我国第一个古生代的塔河大油田;主编西北石油局油气勘探规划、设计20多份,科研报告20份,独编和主编科学技术专著10部、主笔科学技术专著4部,公开发表科学论文80份;曾获地矿部个人特等奖、记一等功,获地矿部集体特等奖2次和新疆自治区有突出贡献奖,获地矿部一等奖;1993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马永生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专家。

1961年9月生,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事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研究和油气勘探工作,在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的发育机理与预测模式;阐述了复杂构造区油气复合控藏的新认识;提出了碳酸盐岩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新思路,对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产生了重大影响。组织并参加了中国石化南方探区油气勘探工作,先后发现了普光、元坝特大型天然气田和多个大型含气构造,为国家重大工程“川气东送”提供了资源基础。

普光气田的发现及相关理论与技术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200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3年被评为国家首批“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第一作者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50余篇。


曹耀峰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专家。

1953年12月生,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超深高酸气藏大规模安全环保开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负责组织实施了以我国首个超百亿方高含硫气田——普光气田天然气产能建设为核心的川气东送工程以及胜利埕岛油田200万吨产能海工工程等项目。支持创新了普光高含硫气田高产高效开发技术、腐蚀防护技术、复杂山地高含硫气田安全控制技术等。

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李阳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田地质和开发专家。

1958年10月生,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复杂油藏开发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在陆相高含水断块型老油田、海相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低渗透油田等复杂油藏开发领域做出突出贡献。提出了断块型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富集规律的新认识,创建了以油藏地球物理及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为核心的断块型油田高含水期开发技术体系;提出了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流体流动规律的新认识,创建了适应的储集体描述与建模及开发关键技术,为塔河油田上产及同类型油藏开发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曾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孙越崎能源大奖”、“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46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


金之钧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质专家。

1957年9月生,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 院士。

主要从事深层油气成藏机理与海相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及勘探实践工作。在复合成烃、碳酸盐岩溶蚀、“突发式”成藏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特别是针对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形成与勘探实践,建立了“源-盖控烃、斜坡-枢纽富集”油气选区评价方法。创建了地质广义帕莱托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和海相油气项目快速评价方法与软件平台。

2004年和2006年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获第十一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12年获第二十一届孙越崎能源大奖,2003年获中央组织部等六部委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


戴厚良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

1963年8月生,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石油化工生产和技术研发,为我国芳烃成套技术国产化做出重大贡献。主持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并取得对二甲苯吸附分离技术关键突破与产业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极少拥有芳烃成套技术的国家。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主编出版《芳烃技术》专著。


谢在库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

1963年9月生,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催化基础和应用研究。提出了分子筛工业催化剂设计中“孔道择形与分子扩散协同”理念,发展多级孔构筑和形貌控制系统合成方法和工艺技术,合成了系列新型分子筛工业催化材料。从获取反应机理新认识出发,聚焦于复杂反应体系中选择催化的实现,基于新型多级孔分子筛催化材料,开发了烯烃和芳烃合成的多项催化新技术并实现工业化。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等。



正是因为这些科学院士们对石油化工行业的孜孜不倦,将青春挥洒在石油大地上,才能为美好明天加油。

这23位院士,正如中石化的定海神针,是我国石化行业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的坚实保障。

愿院士们身体健康,寿比南山,谢谢你们为石化行业所做的贡献!


更多精彩内容

  这条红线,不允许任何人越过!

  2035年,你在哪里?在干什么?

  我以为来到了5A景区,但其实并没有……

  油价下调!

  放松!高考决定的只是在哪里加油~

爱点赞的人,运气都不会差!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